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延边人大2017第三期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充分认知

2017-07-28 15:31:21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关于文化自信方面的心得体会

南学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体会,只有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才能真正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这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备条件。因为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充分的认知,才能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才能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也才能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我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从学科定位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经世之学、科技之学等。义理之学是讲道理的,也就是哲学;考据之学是从事历史考据的,也就是史学;辞章之学是写文章的,也就是文学;经世之学是研究政治、经济、法律等的学问,相当于现在的社会科学,是写治理世界的;科技之学主要包括中国古代的科技,如“四大发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

从学术分类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以经、史、子、集为主干的综合性学术文化,按照古人“四库全书”的分法,可以分为“四部,: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1、经部就是“十三经”,主要是讲道德追求的,如《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等。      

2、史部就是历史库,所有历史类的书都在这里边,如二十四史,主要是讲价值判断的。

3、子部就是诸子,如《老子》、《庄子》、《孙子》等,主要是讲生存智慧的。

4、集部就是文集,如李白、杜甫、苏东坡等文学家的文集,主要是讲人生情怀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

我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它所体现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理论、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就其核心精髓而言,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57条):

(一)中华核心思想理念(22条)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源自《礼记.大学》);

2、尊时守位、行稳致远的人生智慧(源自《易传》和《网王浮生如茶》);

3、知常达变、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源自《易传》和《新唐书.卢承庆传》);

4、开物成务、厚积薄发的人生策略(源自《易传》和《稼说送张琥》);

5、建功立业、光前裕后的人生追求(源自《易传》和李贽《答耿司寇书》);

6、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人生境界(源自《礼记.大学》);

7、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源自《周易.杂卦》和《易经.遁卦》);

8、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求新意识(源自《荀子》);

9、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源自《邵氏闻见前录》和《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10、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意识(源自明思想家王夫之和王守仁《传习录.卷上》);

11、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爱民思想;

12、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源自《道德经》和《庄子》);

13、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道德理念(源自孟子的《仁者爱人》和《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14、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道德境界(源自《老子》和《周易.乾卦》);

15、以民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源自《孟子》和《尚书.五子之歌》);

16、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治国原则(源自《论语.为政》和《论语.颜渊》);

17、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理念(源自《管子》);

18、清廉从政、奉行公事的廉政思想(源自《庄子.说剑》和《商君书.定分》);

19、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诚信精神(源自《畜德录》和西汉.戴圣《礼记.礼运》);

20、公平正义、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

21、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的和合精神(源自《易经.乾卦》);

22、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源自西汉.戴圣《礼记.礼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展现的这些深刻思想理念,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长期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步培育和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其核心理念就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二)中华传统美德(21条)

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源自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2、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源自《宋史.岳飞列传》);

3、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源自《论语.里仁》);

4、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源自宋代新儒学思想);

5、自强不息、励精图治的奋斗精神(源自《周易.乾》和《汉书·魏相传》);

6、敬业乐群、甘于奉献的奉公意识(源自《礼记.学记》);

7、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公德意识(源自明施耐庵《水浒传》);

8、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源自《论语.为政》和《孟子.先子上》);

9、孝老爱亲、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1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好学精神(源自《论语.述而》);

11、视死如归、临危不惧的勇敢精神(源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12、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高尚气节(源自《孟子.滕文公下》);

13、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优良品德(源自诸葛亮《诫子书》);

14、居安思危、载舟覆舟的忧患意识(源自《左传.襄公十一年》和宋《后汉书.黄甫规传》);

15、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的大局意识(源自《尚书.周官》和《淮南子.泛论训》);

16、知耻近勇、发愤图强的自勉精神(源自《礼记.中庸》和《李自成》二卷15章);

17、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谦逊态度(源自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8、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的自省意识(源自《增广贤文》);

19、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勤俭精神(源自《尚书.大禹谟》);

2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节制意识(源自《资治通鉴》卷二三四);

21、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和平思想(源自《尚书.尧典》和《左传.隐公六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这些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我们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这些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三)中华人文精神(14条)

1、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源自万隆会议和《论语.子路》);

2、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源自宋周敦颐《通书.文辞》);

3、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

4、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源自《荀子.非十二子》和《礼记.中庸》、《法言.孝至》);

5、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源自《儒林外史》第六回);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之道(源自《论语.颜渊》);

7、以和为贵、与人为善的处世之道(源自《论语.学而》);

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人生战略(源自《老子》第44章);

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长远眼光(源自《论语.卫灵公》);

10、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高超谋略(源自《史记.高祖本纪》);

11、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的人文思想(源自诸葛亮《教与军师长史参军属》和《论语.雍也》);

12、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的良好习俗(源自《礼记.学记》);

13、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进取意识(源自宋朱熹《答巩仲至书》);

14、贵和尚中、中和位育的和谐精神(源自《礼记.中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积淀的这些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这些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精神。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我体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治国从治家开始。只有修好身,才能理好家、治好国。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这种家国情怀、修齐治平和崇德重礼的德治思想,把社会教化同国家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这就是伦理文化、道德文化、责任文化。笔者认为,如果把它具体化就是行“七善”、崇“八德”、戒“十恶”,这也是儒释道精神的集大成:

1、行“七善”(源自道家老子的《道德经》):

1)居善地:居处善于选择自己应处的位置;

2)心善渊:心胸善于保持宁静而深不可测;

3)与善仁:待人善于保持真诚、友爱和无私;

4)言善信:说话善于恪守信用、讲究诚信;

5)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并取得政绩;

6)事善能:处事善于发挥自己的特长;

7)动善时:行动善于把握各种时机。

2、崇“八德”(源自宋代新儒学思想):

1)孝:孝敬父母

2)悌:悌爱兄妹

3)忠:尽忠国家

4)信:信用朋友

5)礼:讲究礼节

6)义:注重义气

7)廉:廉洁自律

8)耻:知耻近勇。

有人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这“八德”,它是中华文化的DNA,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一个子孙的骨髓里。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人敢挑战这八个字。我认为,很有道理。

3、戒“十恶”(源自释〈佛〉学的《金刚经》):

1)无惭,就是不知羞耻。通俗的说法,叫做不要脸。古人云:“人不知耻,百事可为。”一个人不要脸,什么不光彩的事都做的出来。一旦把名声搞臭了,以后做什么事都没人信任,哪会有出息呢?

2)无愧,就是不知自省。一个人不知自省,他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不会去努力改进,那他的学问和做人功力就会停滞不前,事业和品德就难有长进。

3)嫉,就是嫉妒他人。嫉妒心特别强的人,将别人的收获看成自己的损失,为别人的成就暗自神伤,经常在背后搞小动作,干一些损人不利己的勾当,成天忙于这些惹麻烦没好处的事,哪怕一生劳碌,也百事无成。

4)悭(qiɑn),就是吝啬小气。节俭是一种好习惯,但过于吝啬,一点好处都到不了别人手里,人际关系必然很差,别人看不到他的诚意,肯定不会对他引起重视,必然就不会有大的发展。

5)悔,就是做事后悔。后悔其实是不求上进的表现。其实你需要的是识别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所以,浪费任何一个机会都无须后悔。

6)昏沉,就是昏头昏脑。主要是说身体状况或精神状态欠佳,整天迷迷糊糊、呆头呆脑,一想问题就头痛,只好不想;一做事就气喘,只好不做或少做,这样怎么能有成就呢?

7)掉举,就是胡思乱想。无论做什么事情,精神专注才能做好。做事时东思西想,注意力不集中,做出来的事肯定比较马虎。

8)眠(miɑn),就是消极懒惰。字面意思就是爱睡懒觉。世界上最没出息的人,无疑是懒惰不负责任的人。这种人没出息倒好,要是哪天时来运转,得到某个受重用的机会,非把人家的大事搞砸不可。

9)嗔(chen),就是性子急噪。自控能力差,喜欢怨天尤人,喜欢自怨自艾,或者容易发怒。这样的人,不但容易搞坏人际关系,也容易惹麻烦。整天跟麻烦打交道,哪有心情干好事业呢?

10)覆(fu),就是掩过饰非。做错了事,不肯认错,总是找借口辩解,或者把过错推到别人身上。这种人难当大任,也不易受人信任。

以上这“十种恶习”,是做任何事情的障碍和大敌,必须引起高度警戒。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

我体会, 北宋大儒张载的著名诗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已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阐述得再明白不过了。我理解,它所包含的意思就是: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以往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万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把它称为“横渠四句”。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高度评价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历史贡献,他《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研讨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我们党近100年的历史中,党的最高领导人对包括孔子学说和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出这样高度的评价尚属首次,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直面历史的博大胸怀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作者系州人大常委会人选工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