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是指引我们党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
一、对讲话主要内容的初步了解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讲话全文共11730字,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言,是讲召开大会的目的;第二部分,是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第三部分,是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全面部署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第四部分,是结束语,是号召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其中,第二、第三部分是讲话的主体部分。
讲话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部分,主要是讲党中央召开这个大会有“四个目的”:
一是,回顾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二是,展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三是,表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四是,动员全党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胜利前进。
第二部分,可以概括为两个“三、三、三”和“一个历史结论”:
1、第一个“三、三、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使世界发生了“三个深刻改变”,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使中国实现了“三个伟大飞跃”。
(1)“三个深刻改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2)“三个伟大历史贡献”:一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二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三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3)“三个伟大飞跃”:
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第二个“三、三、三”:从中国共产党所发挥出来的“三大历史作用”中,可以总结出“三大历史经验”, 进而引发我们“三个深切怀念”。
(1)“三大历史作用”: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二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三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胜利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2)“三大历史经验”:
一是,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
二是,95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三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3)“三个深切怀念”:
深切怀念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老一辈革命家,深切怀念为建立、捍卫、建设新中国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深切怀念近代以来为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顽强奋斗的所有仁人志士。
3、得出“一个历史结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第三部分,大致分为“三块”:
第一块,通过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两个永远”(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和“三个不能忘记”(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第二块,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此,必须完成好“八项任务”: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2)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把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4)统筹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
(5)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6)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7)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
(8)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第三块,同时还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
二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三是,关注青年工作,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第四部分,主要是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回归历史,展望未来,今天是两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从而展望出“两个一定” 的美好前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第二层意思,根据历史经验,得出一个命题——“历史性考试”。并指出:过去60年,我们党在这场考试中已经取得了优异成绩;今后,我们党还将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继续这场历史性考试。
第三层意思,中国共产党要想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住考验,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就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做到“两个永远保持”(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勇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两个永不”(永不僵化、永不停滞)!
二、对讲话深刻含义的初步分析
1、讲话的关键词、核心词、主题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和提炼,这就是八个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总书记在讲话里对这“八个字”,赋予了非常丰富、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因而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讲话的主题和灵魂,对整个讲话起到了统领的作用、龙头的作用、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贯穿了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贯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因此也是我们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一条红线、一把钥匙。这是讲话的最大亮点。
2、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回顾总结党的95年光辉历程全面、深刻、科学、凝练,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我们的党史做出的一个全新的总结、全新的判断、全新的结论、全新的概括、全新的阐述,这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正确的路径和基本的遵循。这又是讲话的一大亮点。
科学分析历史,可以从中获取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一是深刻阐述了95年来我们党在“三个历史时期”所作出的“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和所实现的“三个伟大飞跃”;二是深刻阐述了95年来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使中华文明、科学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焕发出了新的蓬勃生机,这实际上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95年来所发挥的“三大历史作用”;三是深刻阐述了我们党95年来的“三大历史经验”,尤其是在这里面还引申出了我们的事业、道路、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这样的表述在以往都是没有的、都是第一次。
3、对现实进行分析、对未来进行展望,是为了明确我们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坚定我们胜利的信心和决心。讲话明确要求,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完成好“八项工作任务”。我们简单把它梳理一下,就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既不能忘记我们的指导思想,也不能动摇我们的理想信念,还要用“四个自信”推进我们的各项工作,具体说就是“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改革开放、人民立场、国际环境、党的领导和建设,以上八个内容逻辑关系是相当紧密、相当清晰的。“前两个”侧重于讲“不忘初心”,“后五个” 侧重于讲“继续前进”,第三个是承上启下,把指导思想、理想信念转化为“四个自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的战略理念。这实际上是从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启迪和烛照中,对全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好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又做了一次动员、部署和展望。
这“八个方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实际上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回答了“我们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当初我们为什么要立党?立党后我们都做了什么?今后还需要和将要做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大本大源的根本性重大问题,必须作出科学而明确的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对现实的认识和对未来的展望针对性非常强、思想非常深刻、内在逻辑非常紧密,具有科学的理论性和现实的指导性,是当前和今后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献。这也是讲话的又一大亮点。
三、对讲话理论创新的初步领会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有很多理论上的创新、发展和升华,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其中有不少是第一次提出来的,也有一些是对以往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做了更深入的阐述和进一步的升华:
1、比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里,总书记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常强调的“三个自信”发展到了或增加到了“四个自信”。
2、比如:“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这个命题,过去有一些学者们讲过“中国模式”等等,但作为党的总书记、作为党中央正式提出还是第一次,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很重要的结论,很新的思想)。
3、比如:“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这是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最新阐述,作为“标志、特色”等过去讲过,但作为“鲜明旗帜、关键抉择、重要法宝、”提出还是第一次。
4、比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历史性考试的继续”。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全新的命题,那就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历史性考试”,这“两个命题”都是第一次提出,非常重要,值得我们关注。
5、比如:“中国人民对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渴望是多么强烈”。在这里,习总书记把中国人民近代以来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即“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中的“人民富裕”修改为“人民幸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修改,却意义非凡,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修改后其内涵更深刻、内容更丰富。
6、比如:“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把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提出、我们党历代领导人都一直和反复强调的“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进一步引申和升华为两个“永远保持”、两个“勇于”、两个“永不”,这个变化非常重要,很值得关注。
四、对讲话重大意义的初步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我们党95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深刻阐明了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深刻阐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对重大国内外问题的原则立场,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主题,明确提出了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自身建设的要求,科学展望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光明前景。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根据中央的要求,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要自觉做到“五个结合”:
一是同学习党的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深刻理解精髓要义,尤其要深刻理解“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二是同学习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特别是学习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三是同破解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难题结合起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四是同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结合起来,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五是同各地区各部门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贯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过程,增强学习效果。
(州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 南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