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延边人大2016第三期

关于全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6-08-05 14:43:46

 

州人大常委会主任    车光铁

 

根据州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计划,由州人大常委会主任车光铁、副主任王燕铭、秘书长林哲浩以及部分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组成的调研组,于3月下旬到4月中旬就我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和龙、延吉、图们等县市,实地察看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听取政府工作情况,与基层相关部门座谈,同时还在州级层面上邀集与民族文化产业相关的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相关艺术团体和文化企业、事业单位等负责人召开了座谈会,对我州朝鲜族文化产业情况有了初步掌握。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延边素以“歌舞之乡”、“文化之乡”享誉全国,深厚的朝鲜族文化底蕴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多年来,在各级政府不断重视和推动下,民族文化产业呈现好的发展态势。

(一)文化产业呈多元发展格局。以朝鲜族传统民俗、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演艺等为主的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我州相继建设和完善了延边博物馆、延吉中国朝鲜族民俗风情园、梦都美民俗风情旅游度假村、和龙金达莱民俗村、图们朝鲜族非遗馆、龙家美苑等一大批民俗文化设施,为朝鲜族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平台。礼美服饰、金刚山泡菜、金达莱冷面等一批朝鲜族传统饮食、服饰等文化产业发展稳定。州和县市广播影视产业发展迅速,延边电视台拍摄《长白山下我的家》、《海兰江畔稻花香》、《溪水向东流》等一批影视剧,去年译制影视作品达到470余集,延边卫视新增收视群体3300多万。过去五年,全州出版各类图书26388种22556万册,音像制品136种光盘28万余张,报纸13种5496万份,期刊21种454万册。教育出版社在韩国设立分社、人民出版社在平壤建立合作出版中心,出版社“走出去”发展战略收到了好的效益。全州文化企业691家,文化服务休闲经营场所2000余家,延吉欢乐宫、依斯特、左岸,龙井海兰江,和龙漫都,珲春新天地、金夏等影剧院演出活跃。延边歌舞团代表和传承中国朝鲜族演艺事业的最高水平,延吉市朝鲜族艺术团《四季如歌》累计演出1126场,观众达38万余人次。

(二)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顺利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朝鲜族非遗保护条例2015年颁布施行,非遗保护“九个一”工程得到推进,已批准设立传承基地22个,传承人188人,延吉民族乐器制作、和龙石锅制作等传承项目初具规模。国家西新工程项目朝鲜族广播影视节目译制中心得到批复,已于2012年立项推进。延边新闻朝、汉双语客户端开通,“天池云”平台成功运行,广播电视业步入全媒体发展时代。延吉科技创新园入驻软件、动漫及服务外包等企业44户,产业形态呈现规模化集聚趋向。一批重点项目得到谋划和跟进。图们磨盘山古城修复、图们江文化博览园、汪清文化创意园、安图高丽王朝酱文化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得到积极推进。珲春国际大剧院、大松国际文融城、敦化六鼎山民俗文化园,安图博览城民俗文化展馆、和龙影视基地等一批产业项目初露倪端。

(三)文化产业政策不断强化。“十二五”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出台文化产业相关文件百余项,内容涵盖专项资金管理、园区基地管理、国家级示范园区管理、文化出口、投资指导、扶持动漫产业、文化金融合作、支持小微文化企业、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等。在推进民族文化、对外文化贸易、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国务院连续下发43个文件,省委、省政府出台进一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州委、州政府于2007年提出“文化强州”战略,出台加强民族文化工作意见和扶持民族文化发展的若干政策。过去五年,我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补贴累计达4.62亿元,占全省的13.78%。民文出版享受专项资金达到4259万元、补贴695万元。“十三五”期间,州委、州政府突出文化引领,提出了打造“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文化精品力作纷呈、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文化产业繁荣成长”的中国朝鲜族文化高地目标,我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各种政策叠加的富集期。

(四)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延边教育出版社实施“一社两制”改革,延边人民出版社有效整合9家民文期刊,成立了延边民文期刊中心。州及县(市)新华书店成为省集团股份公司的分公司,实现图书发行集团化运营;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和延边教育出版社参股延边新华印刷有限公司,民族印刷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延边歌舞团和延边话剧团实施合并;成立延边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实现了设备、创编和演出市场方面的资源共享。各县市整合文化新闻出版、体育、广电等部分职能,组成县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进一步理顺了民族文化发展的市场服务和管理主体。延吉在朝鲜族艺术团基础上组建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珲春新组建了珲春市艺术团,并与延边歌舞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些演出团体的演出实力和节目水平大大增强。

(五)文化产业人力资源逐步积累。近年来,州和县市注重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引入,通过对朝鲜族非遗传承项目和传承人补助、落实文化艺术团体人员编制等方式,促进民族文化的人才回流。全州8所文化馆、1所群众艺术馆每年组织大型广场文化活动400余场,培训基层群众2万余人次。延吉、珲春等县市13家涉外演出机构拥有朝、韩、俄等演艺人员160多名,实现了常态化的演出,促进了与我州文艺团体的合作与交流。延吉科技创新园区注重培育新业态文化产业,成功引入周边国家文化创意和科技研发人才资源。延边大学艺术学院每年培养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舞蹈表演、表演等本硕毕业生近200名,为朝鲜族文化传承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二、主要问题

 我们在调研中感到,我州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在市场化、社会化进程中,受各种因素制约,未能转化成为产业优势。

(一)认识和重视不够。社会各界对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缺乏足够重视,一些职能部门推进文化产业着数不多、力度不够。州和县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中,文化产业多纳入民生事业安排,并未作为支柱产业提出加以谋划。文化产业产值、增加值没有纳入统计口径,文化职能部门对我州民族文化企事业机构数量不清,底数不明,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决策缺乏科学依据。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文化产业项目力度不够,一些文化产业项目前期工作不够扎实,能够引起重视的大项目、带动和辐射能力强的项目少,纳入省和国家规划支持的项目更是不足。政府购买文化与民族文化产业衔接不够,延边歌舞团、延吉市朝鲜族艺术团等艺术团体提供给各级政府的商演场次明显不足。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省和国家连续出台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鼓励文化出口、投资指导、扶持动漫产业、文化金融合作、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超过50项政策措施。但在调研中,很多基层同志反映,这些文化产业的政策很难落实,操作起来没有抓手。如,吉林省文化扶持政策出台3年,资金规模已达2亿元,因其门槛多,程序复杂,我州的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很难获得支持。融资难问题成为制约民族文化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龙家美苑1994年始建,20余年累计投入2600多万元,资金来源依然依靠投资人经营口腔医院收益。目前,我州有宣传、发改、文化、文广新、广电、旅游、民委等多个涉及民族文化产业的部门,在推动产业发展上尚未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机制。

(三)规模小、市场拓展能力不足。一是产业规模普遍小。除少数几家财政支持的演出团体和院线产业投资规模较大外,多数民族文化产业项目总量小、规模化程度低,融资能力差,对朝鲜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多停留在低水平包装运作阶段。二是市场拓展能力低。改制的文化事业单位活力不足,公益性服务水平不高,市场化竞争能力又差,多处于萎缩状态。朝鲜族文化艺术团体自身包装和市场运作对政府过度依赖,高端民俗演艺品牌未能树立,亲民化的市场营销推广严重滞后。如,延边歌舞团近年来很多节目和演出获过国家大奖,但市场拓展能力却是严重不足,州内不接地气,群众看不见、不去看,艺术与群众脱节。三是新业态文化产业规模总量较小。州政府去年提出:“到2020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提高,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州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是,我州目前仅延吉市有10户动漫企业,其余县市仍处在项目空白阶段。

(四)人才严重缺失,用人机制不活。现代文化产业在策划、创意、技术、信息、营销、管理、运作等程序都需要专业的人才。但是,我州行政部门专业的文化人才培训体系尚不完善,朝鲜族文化人才短缺形势十分严峻。一是高端人才急缺。尤其是缺乏高层次的民族文化产业理论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文化贸易型和拥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高科技型人才,以及熟悉朝鲜族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如,延吉欢乐宫旅游集散中心作为综合的民族文化产业开发项目,但是建成后始终未能聘到合适总经理人选,本地又难有高水平人选,域外高端人才难以融入朝鲜族文化。二是现有人才机制不够健全。州和县市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中的文化艺术人才出口不畅,活力不足。有的文化馆年龄大的同志长期占据职级、职称,年轻的人才不肯来、进不来。延吉朝鲜族艺术团虽然有103个编制,但要编排演出一台鲜活的节目,还是需要大量的青年学生、学员参与,但是由于收入分配机制过死,用人留人机制不活,优秀的青年演员还是不断流失。三是现有人才资源缺乏合理的利用机制。如,我州现有的朝鲜族艺术团高端的演艺人才分布在群众艺术馆、县市文化馆、广播电视台、延边歌舞团和一些县市艺术团体以及民营影视传媒机构,每当大型演出活动,组织协调十分困难。

 三、几点建议

 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发展引擎。认真审视我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科学谋划和全力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符合中央和省、州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精神,符合延边发展实际。

(一)凝聚共识、合力发展文化产业。朝鲜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州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各级政府应树立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意识,通过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作为未来延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认真加以谋划推进。建议州委、州政府适时召开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会议,明确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统一各级文化产业相关领导的思想,全面动员部署。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涉及文化工作的同志,要深入研究和学习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提升破解我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能力水平。重视广播电视产业的升级发展,促进新媒体资源深度融合,提升市场竞争力。支持延边卫视办好节目,扩大落地增加收视群体。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统筹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协调好文化行政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权责关系,协调好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共同发展的关系,形成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合力,让我州灿烂的民族文化创造新的活力,迸发新的激情。

(二)重视产业政策组织落实。加大各级政府对现有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的服务力度。针对国家、省、州现有文化产业政策,政府文化部门要尽快组织力量进行梳理,对能够落地的条款要服务到企业和项目。要重视政策落实的灵活性,特别是要在财税、金融、社保、土地、信贷、人才以及自主经营等方面,帮助企业向产业政策方向引导并做好项目包装。州人民政府要加快出台非遗保护条例的实施细则,使单行条例的相关条款真正得到落实。修订《关于扶持民族文化发展的若干政策》,使相关扶持政策既符合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又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产业化业态发展。要探索民族文化产业方向单行条例的立法工作,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上升到法律层面。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文化服务政策,各级政府购买文化服务要优先向朝鲜族新闻出版和文化艺术团体倾斜。支持朝鲜族文化艺术团体进校园、社区、村屯演出,并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给予补贴。统计部门要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统计平台,健全基层数据和数据收集渠道,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情况和数据。

(三)重点突破带动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坚持遵循文化产业的市场规律和艺术生产规律,在探索适合自我发展的商业模式中,大胆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民族文化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壮大朝鲜族文化的市场主体。在保持好朝鲜族文化的神韵和发展脉络基础上,重视与域外实力雄厚、集团化经营的文化产业“航空母舰”联姻,通过现代化的市场包装和高端的营销战略,提升我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品牌价值,增强综合竞争力。要重视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旅游等相关产业的相互促进关系。把握传统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和影视的“小文化”向国民经济“大文化”转变规律,着力推进传统文化同新媒体、文化创意等新型、高端服务业的整合改造,促进我州民族文化产业的优化和转型升级。支持影视动漫、演艺娱乐、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等产业,鼓励他们与传统文化产业通过资源整合、产业协作、融合发展等方式积极开发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注重培育小微文化企业新主体。坚持大型民族文化企业和小微文化企业、个体工商户并重发展战略。各级政府要注重通过政策引导、政府关怀,创造条件吸引企业、个人、社会团体等社会民间力量参与民族文化产业的振兴发展。进一步推动传统民俗节庆活动的常态化,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引导小微文化企业参与各类民俗节庆活动,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为企业发展创造空间。鼓励机关事业和企业党员干部参加社区的各类民族文化活动,支持以社区、村屯为细胞的各类民俗文化产业活动,滋生民族文化产业土壤。加大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认证,适当增加对传承人、传承基地等补助标准,加大对朝鲜族生活特需用品、民俗工艺品、饮食、服装等特色文化生产企业和文化市场的扶持力度,注重市场引导消费、催生产业。加大对各类民族文化文艺创作及演出的扶持引导,培植形成一批群众叫好、市场叫座、艺术特色鲜明的精品力作,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家乡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五)重视民族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德艺双馨、以德为先,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民族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一是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机制。建议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的教学内容,加大对各级领导和现有机关行政人员、朝鲜族文化企事业单位负责同志的培训力度,提升文化决策和管理的市场化思维水平。继续依托延边大学等强化教学基地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本土文化企业承担各类产业项目,在创造文化精品的同时,锻炼和培养本土高端人才。二是要重视人才的引入机制。通过落实高校毕业生待遇和专业人才待遇,促进专业人才回流。对于重点文化企业和演艺团体的高校毕业生,各级政府应支持单位根据其工作水平安排适当的待遇。延吉科技创新园的动漫和文化创意等产业项目来之不易,要更加关心这些企业负责人和员工的身心生活,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三是要重视现有人才的整合机制。重视民族文化高端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建议文化部门牵头成立朝鲜族文化艺术人才行业协会,以发挥人才最大的社会效益。探索专业艺术团体和文化馆所艺术人才的流动机制,通过演艺向社会服务转岗,构建年轻专业人才流入的良性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