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燃灯者”的足迹
——寻找邹碧华精神的点点滴滴
王彦茹
在他力主支持下“上海法院12368诉讼服务平台”建设,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案件,促进了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等问题的解决。他积极推进庭审直播,让法官在法庭上的表现更加得体,以极大的勇气主张裁判文书在网上公开,让所有人看得清楚,让庭审更加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他着力构建法官与律师的良性互动关系,努力打造一个和谐的法律共同体。他一心为民,用实际行动维护群众对法官的信任。他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全身心地投入到司法改革的各项工作中。他勤学好学,挑灯夜读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他的公仆情怀、为民精神、开拓勇气、好学境界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他的事迹和精神不仅值得政法系统学习,也值得其他各条战线的同志们学习。
半年来,邹碧华的事迹传遍了中国法律界,邹碧华事迹报告会在多省市举行,他的精神感染了许许多多的法律人、党员干部和群众。当我们为他扼腕叹息过后、当我们泪流满面过后、当我们的心灵被洗涤过后,是不是应该去追寻一下他成长的点点滴滴,走进他这个“燃灯者”的内心亦或精神去感受他一路走来的内在动因呢?
家庭是他质朴纯真的基石。邹碧华出生在江西奉新一个小山村,他的童年、少年都在农村度过,这给他淳朴的性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他第一次带着爱人回老家的情景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二:他依然记得儿时的老屋、小桥、池塘,依然记得舅舅从池塘救起他的情景,依然记得婶婶做的汤,依然记得姥姥的疼爱……。母亲对他的影响全部凝结在了“要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这句话上,试想他老人家该是怎样从小到大地教育着他。后来有了爱人唐海琳,她的清纯善良也给了他深深的影响吧。在她的眼里邹碧华就是一个淳朴的阳光大男孩。当报告团成员前往邹碧华老家时,乡亲们的热情和老阿婆的讲诉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我想淳朴的乡村、质朴的亲人给了邹碧华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他把这些都转化为内心的纯真,他又把这种纯真带给了亲人、带给了同事、带给了当事人。于是亲人感到了幸福、同事感到了温馨、当事人感到了温暖。
学校是他成长进步的阶梯。北京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学府之一,是多少莘莘学子向往的地方。1984年,当邹碧华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时该是怎样的喜悦呢?我们不言而喻。我想在这个殿堂里老师不仅传授给了他书本上的法律知识,也应该传授给了他作为法律人的思维,还有严谨务实的理念吧,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营养。图书馆是他课下最愿意去的地方,他在图书馆某个角落读书的身影,同学应该还记得吧?我想至少唐海琳是记得的。邹碧华大学寝室床铺上堆满的书籍以及挑灯夜读的情景,他的室友还会时常想起吗?如果说北大的浓厚学习氛围和老师的博学多闻是激发他勤奋学习的外在因素的话,那么他对法律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就是他奋勇前行的内在动力吧。以至于大学毕业后又考取了北大硕士、博士学位,这对他的人生和事业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阶段。邹碧华还是一个多面发展的学生,体育运动、音乐吉它弹奏都曾经是他的热爱。他热爱学习,也热爱生活。
法院是他人生奋斗的舞台。从1988年邹碧华进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到2014年离开我们,他在这个舞台上展示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风采。从书记员到助理审判员再到审判员,从庭长到院长,他尽职尽责、奋勇前行。他有过十余载从书记员到审判员的磨砺,有过北大读研和美国联邦司法中心学习后理论的飞跃,有过院长职业的事业辉煌。当我们今天研读他《案件审判九步法》时,你是否感受到了这书里凝结了他多少汗水和智慧;当我们再次回味他的《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时,你是否感受到了他作为法律人的担当,在他所推崇的“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表明一个国家法治的发达程度;而法官对律师的尊重程度,则表明这个社会的公正程度。”这句话里蕴含了多少他作为法律人的情怀;当我们再看看上海法院司法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时,你是否能够意识到这里有他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当我们再次凝望法院门口和接待大厅进出的当事人时,你是否懂得他那深深的为民情怀;当我们再细细品味他的“当事人所面对的是充满人文品格的司法者,而绝非冰冷的法律适用者。也正因如此,当事人所感受到的是法律对每个人生命、人格、尊严、情感的尊重和保护以及法律真正的强大力量。”“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能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会完美一点。”等等话语时,你是否走进了他的内心和灵魂,感受到了他内在的力量。
那个阳光大男孩走了、那个奋勇前行的“庭前独角兽”走了、那个为司法改革倾注全部心血的“纤夫”走了,那个作为“燃灯者”的法律人走了。但是更多的“庭前独角兽”、“纤夫”和“燃灯者”走来了,中国法律共同体的构建、司法改革目标的实现还会远吗?
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法官当做邹碧华。
(作者系州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