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情况的调查报告
2013-07-21 09:29:15

州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州人大常委会2013年工作安排,州人大常委会组成由赵哲学副主任为组长、州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和部分州人大代表为成员的调查组,于614日至21日对我州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组先后到龙井、敦化、图们等3个县市,听取了政府汇报、召开了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村屯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实地察看了东盛涌镇仁化村等1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对我州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情况有了基本了解。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三年的新农村建设,我州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州有行政村1056个,农村人口72.48万,农村劳动力30万,2012年底农民人均收入7450.00元,泥草房改造11506户。已建设120个省级示范村,105个州标兵村。仅2012年,全州447个重点村屯中,集中改造泥草房5958户,换屋顶4835户,粉刷房屋8702户;新建农户围墙852874延长米,粉刷墙壁411083平方米;修整边沟531082延长米,新建卫生厕所5156个;植树704440棵,栽花2710930株,种草200740平方米;安装路灯共计5868盏。同时在全州境内开展了农村环境卫生清理活动,组织清理垃圾活动3542次,清理垃圾31.28万立方米,新建387个垃圾场,固定保洁人员2188名,清拆柴草垛13.72万个,清粪堆17.13万个,清路障2350个。

(一)加强了组织领导,健全了工作体系。一是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先后出台《关于开展绿化村屯、净化街道、美化家园活动的实施意见》、《州委州政府关于集中整治村屯环境实施方案》和《2012年全州提升村屯环境实施方案》等多个政策性文件,并组织实施。20117月启动集中整治村屯环境活动,2012年实施村屯环境提升工程。二是2008年初州政府批准成立了州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编制11人,办公室设在州农委。各县市结合本地实际,经县市编委批准,成立常设办公室。全州新农村建设工作办公室在编专职人员达43人,落实了办公经费,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体系,有力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加大了资金投入,建立了保障机制。一是加大投入,完善基础建设。三年来,全州新农村建设共投入资金38.1亿元, 启动建设项目1410个,完成2248公里的农村道路硬化和64个村改水工程;新建村部358个、卫生所200个、图书室200个、农民夜校451个;乡镇政府节约开支增加投入,村组织全面盘活集体闲散资产,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对一些非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承包、租赁等方式盘活资产,解决筹资难题;大力开展村企共建社会捐建等活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村屯环境整治;广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以资代劳,并动员在外经商大户积极捐款支持家乡建设。二是建立资金整合机制。要求各县市财政、发改以及各涉农部门紧密配合,以项目带动、产业带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支农资金整合。三年来,全州共整合资金5.4亿元。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去年州财政拿出300万元,对村屯环境提升成效突出的县市和部门给予资金奖补。各县市分别从财政列支5002000万元,对群众积极性高、进度快、成效明显的重点村实施以奖代补,以此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州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

(三)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组织编制了全州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组织制定了集中整治村屯环境三年规划,确定一年见效,二年突破,三年基本完成目标。一是突出重点地域。优先把省级示范村、乡镇政府所在地、公铁和旅游沿线村屯以及首批确定重点推进村,作为环境整治的重点,在资金和项目建设上给予倾斜,力争两年内这些村全部达到先进村标准,三年内达到标兵村标准。同时重点提升长珲高速,302201国道,201202203省道两侧村屯环境。二是突出村屯特色。坚持因村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村屯自然环境、规模大小、经济强弱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三是突出重点任务。以绿化、亮化、农村泥草房改造、农户围墙大门、道路边沟、垃圾清理六项任务为核心,明确了达标村先进村标兵村评比标准。

(四)加大了帮扶力度。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全面实施领导、部门、企业三对一帮扶省级示范村机制。一是建立领导包保责任制。州委州政府8位常委包保县市,各县市分别实施主要领导包保乡镇,乡镇干部包村的包保责任制,明确了责任。二是实施部门帮扶制度。安排99个州直部门包保帮扶主要交通干线上的重点村屯,安排348个县市直部门帮扶重点村,指导规划整治工作,协调解决困难。三是各部门合力帮扶。国土、环保、交通等部门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项目和补助资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境建设水平。四是动员企业广泛参与。全州组织300多家企业开展村企共建活动,各帮扶企业积极帮助解决整治资金。

(五)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一是宣传新农村建设各类活动。在延边电视台、延边日报、延边电台、延边信息港等新闻媒体全面展播举办延边州首届十佳魅力乡村颁奖庆典活动,以建州60周年为契机,举办新农村建设成果展等,大力营造氛围。二是在各级电视、报刊、广播和农业信息网,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累计报道869次,发行简报439期,粉刷新农村建设标语577条。

二、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资金不足。一是政府投入有限。由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尚处于探索和积累经验的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规范、完善的建设模式,政府投入较少。二是农民筹集资金难。务工农民的工资收入绝大部分用于吃饭、穿衣、治病、子女上学等支出。要农民拿出较多资金改变生产生活条件有很大困难,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不够。三是村集体出资难。绝大多数村由于资源匮乏、区位条件差、产业发展滞后等因素制约,缺少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有的村在培育致富产业上花费了不少力气,但无特色、无规模、无优质产品,难以形成强劲的市场优势,要拿出较大资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困难。

(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农民素质偏低、农村人才缺乏、精神文明建设严重滞后。一是农村基层组织后继乏人问题相对突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文化程度较高或有一技之长的农村精英和新培养的年轻党员干部逐步流向城市,留守农村的仅是一些低学历、低文化且年迈体弱的老人、妇女或儿童,导致村级班子断档现象严重。二是农民缺乏致富技能。对农民群众的致富技能培训相对滞后,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三是农民缺乏道德文明意识。由于思想观念落后和民主法制意识淡薄等原因,部分农民对村自治、民主管理等认识不深刻,对村集体的事情不关心,重私利,损人利己现象经常发生,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

(三)认识有误区,主体作用发挥尚不成熟。一是少数乡镇、村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部分基层干部守着旧灶过日子,对新农村建设热情不高,甚至存在畏难情绪,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概念认识模糊。群众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实际工作中,群众难发动、不积极、不主动,政府热,群众冷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存在过分依赖于政府投入的不良倾向,自觉主动参与性不高。三是整体认识不到位。重硬件建设,轻生产发展。以为修了几条村路,盖了几幢新房,清理了房前屋后的垃圾就是新农村建设,忽略了生产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

(四)新农村建设规划无章可循。目前,部分村庄新农村建设规划基本上是参照某个示范村依葫芦画瓢闭门造车的,不少农村缺少确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其显著特点是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够,纸上谈兵的多,切实可行的少。

(五)农村经济缺乏产业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生产发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发展生产必须要有一定的产业作支撑。而大多行政村几乎没有自己的自主产业,基本上没有什么可靠的经济收入,产业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弱,农民增收后劲不足,成了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一要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各级政府应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财政预算,充分发挥其造血功能。对于已经启动的试点村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确保试点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二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银行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支持力度;尽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使农村信用社成为面向普通农民的金融服务主体;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要像建设工业园一样建设农业产业,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足够的倾斜。三要整合资金。省、州各口下达或各部门争取的涉农项目资金,要与新村建设进行衔接捆绑、整合,根据建设需要分配使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各部门间的工作协调,相互促进,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

(二)提升村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好儿媳”“文明示范村屯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进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科学规划,分步推进,量力而行,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新农村建设规划要长短结合,从村屯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多个层面进行研究。一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避免千村一面的现象,突出地域特色,充分展示当地良好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充分体现村庄的历史文化内涵;突出民族特色,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保护有特色的农村建设风貌,建设特色民族村庄。二要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管理体制,把城市、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格局,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三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根据该村实际,紧密结合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突出高标准、低成本、可承受、可操作和可持续的特点,不搞形式主义,急功近利。制定建设目标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坚持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解决党员干部队伍老化、后继乏人难题。一是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把理论水平高,政治意识强、有文化、善经营、有产业发展能力、善做群众工作、具有较强社会管理能力、办事公道、热心为民、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选拔进班子;二是强化民主管理。认真执行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真正做到干部村民选,大事村民议,财务村民管,充分发挥村民主人翁意识。三是建立完善的政治激励机制。要把年纪轻、文化水平高、工作能力强、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村干部列入乡镇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条件成熟的可选配进镇级领导班子或享受副乡镇级干部待遇。四是抓好后备人才培养,构建新农村建设的人才体系。从返乡创业的青年、复员干部中积极发展德才兼备的青年入党,培养为村级后备干部。有关部门应在政策、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充分调动其带领群众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对家乡的荣誉感,做到以情感人,以情留人。

(五)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主导是政府,主体是农民。只有处理好主导和主体两者的关系,让农民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一是靠宣传引导。要坚持重在乡村、精神入户的原则,采取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行长期的宣传引导。要做到电视有影像、广播有声音、墙头有标语、农户有材料、农民有抓手。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目标、中期规划、短期要办的实事对群众公开、公示。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度。二是充分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充分尊重农民的意见和建议,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由农民参与投入,自己作主,自己管理,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三是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实现农村管理民主,充分发挥他们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和参与权,进一步发挥其首创精神,激发其创业激情,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当中。

(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大做强村级产业。一要坚持实事求是。农业产业必须从地方实际出发,不搞一个模式、一个标准,要坚决反对盲目追求高起点、高标准等不求实际的做法。要依托当地特色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注重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发展特色农业优势,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拓宽农业的发展领域。二要大力推进专业农场规模。既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又可以把若干农户通过龙头企业连结起来,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行连片种植,统一采用生产技术,提高规模化程度,大力发展果—菜—畜—龙头企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三要在科技兴农上下功夫。农业现代化说到底是农业科技化。要不断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逐步形成以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农场为主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