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3日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
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金贞海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州人大常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的安排,8月11日至14日,州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州人民政府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水污染防治法》)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组先后到延吉、敦化、龙井等县(市)进行检查,委托珲春、和龙、图们、安图、汪清等县(市)人大常委会自行检查,并将检查报告报州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下面,将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州境内有图们江、第二松花江、牡丹江、绥芬河等四个水系。有图们江、布尔哈通河、嘎呀河、珲春河、海兰江、汪清河、牡丹江、黄泥河、沙河和二道松花江等10条主要河流。从2008年全年统计结果看,图们江水质以Ⅴ类水体为主,布尔哈通河水质以IV类水体为主,嘎呀河水质以Ⅴ类水体为主,珲春河水质以Ⅱ类水体为主,海兰江水质以Ⅲ类水体为主,汪清河水质以Ⅳ类水体为主,牡丹江水质以Ⅲ类水体为主,二道松花江水质以Ⅱ类水体为主。从水域功能达标情况来看,全州10条主要河流的35个监测断面中达标的断面为19个,占总数的54.3%。
全州8个县(市)共有14个城市集中饮用水源。根据卫生部门饮用水质“7项指标”监测结果:色度合格率97.78%,浑浊度合格率96.48%,总大肠菌群合格率94.98%,细菌总数合格率98.60%,余氯合格率100%,铁合格率97.62%,锰合格率100%。水源水质和供水厂出厂水总合格率为100%。环保部门监测结果:延吉市五道水库水源为III类水体,其他县(市)为II类水体。
(一)水污染防治工作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健全监管体系。州及各县(市)政府建立了由环保部门统一协调,发改委、建设、水利、矿产、卫生、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负责的监督管理体系。二是统筹规划。将辖区内重点流域水体改善、污染防治列入我州“十一五”规划和节能减排计划,编制了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三是完善立法。2005年通过州人大制定出台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城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全州8个县(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城镇饮用水水源管理规划,明确了各相关部门的责任、义务。四是加大节能减排资金投入力度。在辖区流域综合治理方面,实施图们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和各河段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13.6亿元。五是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利用“节能宣传周”、“节水周”、“六·五”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环境宣传日,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主要污染物减排取得成效
一是狠抓结构调整和治理工程二个关键环节,突出减排重点,完成污染减排约束性任务。通过对我州主要污染物重点排放企业情况分析,制定污染重点企业减排计划。确定了以造纸、化学纤维、城镇生活污水为减排重点,以延吉市、敦化市、珲春市污水处理厂,延边晨鸣纸业高浓度厌氧处理系统,吉林福敦木业、哈尔滨啤酒(延吉)有限公司污水处理站等工程减排项目来实现我州COD污染减排任务的目标。2008年,全州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082万吨,现有废水治理设施68套,处理废水量3248.7万吨,处理率为79.5%,达标排放率70%;二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实现生活污染源减排。延吉市污水处理厂已投入使用,日处理污水10万吨;敦化市污水处理厂也已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污水5万吨;珲春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土建工程。安图县、和龙市、图们市垃圾处理场相继开工建设。
(三)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一是科学规划。编制了《延边州水资源保护规划》、《延边州城市水源地保护管理规定》。8个县(市)分别制定了《城镇生活饮用水保护区划方案》。二是加强了水源地上游涵养林的保护工作。控制森林采伐量,严禁毁林开荒;开展植树造林,推行退耕还林。2000年至今,累计完成退耕还林629公顷。三是强化管理。在水源地周边构筑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治理“三道防线”,实施源头防治,对一、二级保护区内的非法排污口进行了清理。四是加大投入,切实改善了水源上游村镇环境。延吉市投资226万元修建了垃圾中转站、垃圾焚烧炉、防溢防洪隔离坝、生态厕所等工程,投资230万元搬迁和关闭15家养鸡场;敦化市政府投资3013万元,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设置围栏防护,拆迁村民61户,修建拦污坝、垃圾中转站。
(四)水污染防治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为加强环保执法监督,州政府及各县(市)政府密切配合,上下联动,连续几年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环保专项行动,集中查处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稳定的环境问题。2008年开展化冰期环境风险隐患排查与整治专项行动,排查各类企业64家;对全州26座尾矿库和灰渣库环境安全进行专项检查,向延边石岘白麓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珲春紫金矿业有限公司等存在环境安全隐患企业提出整改意见,完善应急预案,有效地防止了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开展“两高一资”企业集中整治,对珲春老龙口水库一带8家非法采金点勒令停采,有效地打击了违法排污行为。2009年全州在环保专项行动中出动人员1126人次,排查企业156家,立案21户,行政处罚6户,停产治理3户,限期治理11户,挂牌督办8户,取缔关闭11户,行政处罚20.5万元,有效地打击了不法排污行为。
二、存在问题
(一)水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1、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据2008年统计,全州废水排放总量12343万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8261万吨,占全州废水排放量的66.9%,工业废水排放量4082万吨,占全州废水排放量的33%。生活污水已成为我州的主要污染源。目前,我州只有延吉市和敦化市污水处理厂相继投入使用,年处理废水4562万吨,绝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生活垃圾处理场只有敦化市属无害化处理,其他县(市)只是采用简易填埋法,且选址不当,汪清、和龙、珲春、图们等县(市)城市垃圾处理场还未建成,垃圾渗滤液极易对环境和水体造成污染。
2、工业废水污染仍较严重。我州目前仍有少数单位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个别企业生产废水不能稳定达标排放,偷排现象仍然存在。两大重点污染源,延边石岘白麓纸业有限公司和延边晨鸣纸业有限公司,由于2008年国家制浆造纸行业废水排放标准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一倍以上,目前的污水处理能力已满足不了新标准要求,必须提高污水深度处理水平,才能解决超标排放问题,尤其是延边石岘白麓纸业有限公司,超标排放问题仍很严重,严重地影响了嘎呀河和图们江水质。
3、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大量农药、化肥的施用以及畜禽养殖、秸秆腐烂等污染,随地面径流和农田用水进入水体,增加了水体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总磷等。据统计,2008年,全州施用农药1600吨、化肥12万吨、农膜2000吨,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部分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农药包装物等由于缺乏管理措施和环境意识,被随意扔置,也造成了污染。
(二)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依然面临威胁
1、城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状况令人担忧。延吉市五道水库水源超标项目为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总氮,超标率分别为41.7%、58.3%和53.0%,超标倍数分别为0.6倍、0.8倍和0.14倍;敦化市一水源超标项目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大肠菌群,超标率分别为25.0%、8.3%、8.3%、33.3%,其中溶解氧超标0.22倍;敦化市二水源和三水源总磷超标,超标率分别为100%和50.0%,超标倍数分别为3.46倍和0.68倍;敦化市四水源(小石河水库)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超标,超标率分别为25.0%和8.3%,其中高锰酸盐指数超标0.06倍。其他县(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良好,尚未发现超标现象。造成我州饮用水水源受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面源污染,水源保护区内的农田还在施用农药和化肥。二是畜禽面源污染,水源保护区内畜禽散放、散养现象还随处可见,粪便对水源造成污染。三是人群面源污染,我州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内除图们市凤梧水库水源外,其他都有人群居住和活动,人群造成水源污染是严重的。四是腐植质等有机物污染,由于水土流失的原因,大量腐植质等有机物顺流而下,经年沉积在水库中,形成腐植酸污染。延吉市五道水库建库10余年,腐植质沉积厚度已达1米。上述原因对饮用水源水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农村饮用水安全令人担忧。在全州58个乡(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中水质监测各项指标全部达标的仅有8个,占水源总数的14%。分析结果显示,水源中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总数严重超标,超标率分别高达36%、37%。乡镇47个水厂有33个进行简单过滤处理,有27个有消毒设施。824个集中供水的村屯,仅有172个进行过滤处理,80个进行水质消毒。147个农(林)场无一进行水质处理,仅有4家进行水质消毒。我州农村饮水卫生状况处于自然无控制状态。
(三)水源涵养功能下降使水资源总量年趋减少 ‰
由于长期大规模的林木采伐和土地开发等生产经营活动,使我州水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导致水资源总量逐年递减。一是沼泽湿地面积减少,全州沼泽湿地面积由50年代初的884.9km2,减少到2000年的122.15km2,湿地面积减少762.74km2,平均每年减少15.25km2。二是图们江流域下游地段土地沙化严重,2000年全州沙化面积为12.80km2,比50年代初的9.19km2增加了3.61km2,年平均扩展速度0.07km2。三是河道断流,我州虽然地处吉林省东部,降水量较多,但自1980年以后一些中小河流由于受水利工程和人类活动影响,改变了水文条件,河道时有断流现象发生。如嘎呀河干流上游、汪清河、朝阳河、黄泥河每年的1—3月份的100天左右均发生断流,最大断流长度一般占河长的35%—85%。四是水土流失,2000年全州水土流失总面积3607km2,占全州土地面积的8.1%。水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造成了地面涵养水源能力的降低,地表水径流速度的加快导致了可利用水量的减少。据统计,我州2000年—2008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96.306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减少16.69%。
(四)区域水质性缺水不容忽视
我州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均,与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协调。全州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15.9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3.9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5330立方米。但在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50%的布尔哈通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仅为1230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用水紧张标准水平,接近人均1000立方米的人类生存的起码标准点水平,属于用水紧张地区。同时,我州河流源头水质原本较好,但由于经过各城镇时接纳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到中下游各项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最大值,尤其是到冬季枯水期远远超过河流的稀释和自净作用,致使相当一部分河流水质处于IV、V类或者劣V类,造成了我州区域水质性缺水现象严重。延吉市处于布尔哈通河流域,作为我州的中心城市,却又是我州人均水资源量最少的城市,低于全国、全省的均值。水是生命之源,这种区域性缺水现象将会严重阻碍城市未来发展,应当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几点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生态兴州意识和水忧患意识
我州地处长白山腹地,是东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屏障,其生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州的宝贵资源,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和向往。生态环境是我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牢固树立生态兴州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然而,由于我们在过去的发展中忽视了生态环境对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造成了诸多的遗憾,留下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其中,尤以水环境受到损害为重,过去的大河小河水满槽、大河小河水清清、大河小河鱼虾多的生态和谐景象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主要江河受到污染,鱼虾濒临绝迹;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年趋减弱,河流水量年趋减少,湖库来水量年趋减少,有的河流甚至季节性和长年断流。上述问题,导致我州水质性缺水越来越严重,水资源总量年趋减少,可用水资源越来越少。如此,势必严重阻碍我州未来发展,严重威胁我们乃至子孙后代的生存。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水忧患意识,用科学发展观来谋划未来发展格局,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认真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致力于改善目前生态环境,打造青山永在,碧水常流的自然生态和谐环境。
(二)以项目和技术为支撑,运用综合手段推动污染治理
解决工业污染问题,一是继续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制度,从源头和生产全过程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控制,同时推广新的节能减排技术,变废为宝,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二是强化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排污成本,对违法排污企业要按律处罚,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三是切实保证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严格在线监测的监管,严禁偷排污染物,重视污泥等副产品的处理和处置,做到真正消减污染。
解决城市生活污水污染问题,一是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和扩建项目步伐,使之尽快产生环境效益;二是加强研究,采用最新技术,降低污水处理成本;三是通过宣传和制定相应政策提高人们的节水减污意识,从源头上减少污水排放。
解决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一是选择远离水体,不会造成污染的垃圾处理场;二是加强管理,有专门的垃圾收集、清运、处理人员和组织;三是转变观念,培养人们自觉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水体的良好习惯。
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一是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推广施用有机肥和农家肥;二是尽量减少农药施用量,推广施用无公害农药和无公害去虫、去病办法;三是加强牲畜管理,采用圈养或轮牧方式,避免对自然水体造成污染。解决乡(镇)、村屯面源污染问题,一是防止生活污水向自然水体直接排放,建议采取一家一户、几家几户或每栋楼房二级渗井式简易污水厌氧、好氧办法,对污水进行简易处理后排放,这样可大大降低农村乡(镇)、村屯生活污水对自然水体的污染;二是农村改厕要与自然水体保持安全距离,这次执法检查在延吉市五道水库上游发现有的厕所距河边太近,三道湾镇新建医院距河边太近,河边有人在洗衣服;三是加强管理,严禁向自然水体倾倒垃圾;四是推广四位一体农村庭院生态经济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减少污染物排放。
(三)预防为主,确定科学发展格局
科学的发展格局,产生良好的生态环境。先污染、后治理,遗害当代,遗害子孙。因此,要以预防为主,科学谋划发展格局。当前和今后要遵循如下原则:在工业区摆布上遵循下风下水的原则,不要在上风上水;在矿产开发上,遵循区内采矿,区外加工的原则,避开敏感区域和水体;在矿产加工上,要科学合理选择加工地点,整合资源,集中一点加工,并做强做大,避免遍地开花,否则不但重复投资,手足相争,而且到处污染,为污染治理带来难度;在项目准入上,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一票否决权;在旅游开发上,遵循区内旅游,区外服务的原则,把旅游服务设施放在旅游区外,这样不但可延长旅游时间,增加收入,还能有效保护环境;在新农村建设上,充分考虑环保因素,采取集中居住,分散经营的思路,科学规划,合理建设;在农业发展上,确立我州生态特色农业的主导地位,发展生态特色农业,这样不但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还会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压力;在城市、乡村建设上,牢固确立生态宜居的发展理念,把我州城市、乡村建设成闻名国内外的生态宜居圣地,吸引八方来客。
(四)高度重视,确保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
我州饮用水水源水环境质量尚存在不少问题,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饮用水安全,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首先是对本辖区城市、乡(镇)和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状况做一次全面调查,掌握全面情况;二是制定方案,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是重视起来,行动起来,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对饮用水水源周边和上游环境保护,要按照职责落实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哪个环节出现问题,政府要追究相关部门的责任,并认真处理。要加强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能力建设,确保随时准确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以便及时解决问题,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
(五)实施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工程,稳固可持续发展基础
我州森林覆盖面积虽然比较高,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林相质量在年趋下降,水源涵养功能在年趋减弱。由于林相质量下降的原因,还导致我州降雨量年趋减少,有的地方出现严重干旱;由于林相质量下降的原因,使我州的水资源总量在缩减。因此,我州的生态形势是不容乐观的,应该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警觉,未雨绸缪,早做安排。考虑我州林业经济发展情况,当前最重要的是对江河源头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水源涵养区、湖泊湿地水源涵养区实行禁伐和封山育林。如延吉市五道水库上游水源涵养区应该禁伐,以保障我州中心城市用水。保护原始森林,因为一片原始森林就是一座大型水库,原始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是其他次生林和人工林所不能取代的。保护湿地,因为湿地是地球之肾,其水源涵养功能是不可估量的。
州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州人民政府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情况的报告
2010-01-15 10: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