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感到振奋是不够的
2012-11-05 10:32:58

“听了报告感到非常振奋”,这恐怕是人代会期间群众听得最多的话。眼下正值年终岁尾,各地一年一度的“人代会”即将召开,如何开好会议,科学谋划来年工作?笔者认为,代表仅是感到振奋是远远不够的,而更应该着眼于未来发展,积极谏言献策。
    近年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人们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各地每年一度的人民代表大会越来越受到群众的关心和瞩目。但是,人代会期间,人们经常看到,代表发言时总喜欢说“谈点不成熟的看法”,而且发言时表态式的、体会式的、经验介绍式的套话太多,往往把过多精力放在如何归纳出报告体现了若干个“大”、若干个“新”、若干个“亮点”等,还有一些代表只是采用报告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结论,套上本地、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宣传本地本部门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满足于自我“振奋”。这类发言,听起来似乎高屋建瓴、很有“思想性”、“创造性”,但实际上,相比于“哑吧代表”,这样的发言更容易误导群众、让群众对民主政治失去信心,认为太假。要知道,群众选你做人大代表,不是让你在会议上仅作“振奋”的表态,说些冠冕堂皇的套话,也不是让你停留在讲解和注释的层次上,而是希望对有关报告作出有实际内容的、深入细致的分析,对今后的发展提出进一步改进、完善和落实的意见。固然,代表谈的有些经验确实很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启发意义,但却选错了场合,相比于众所周知的已经取得的业绩来说,老百姓更需要了解的是面对当前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所采取的思路和对策。
    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选出来的,是为人民说话的,只会说官话、明哲保身的话,这样的代表百姓不喜欢,国家不需要。代表的职责不仅是自己要“振奋”,关键是如何让群众感到振奋,进而投入到落实的实践中。因此,代表在发表意见、建议时,不仅要重视发言的内容、角度和叙述的方式,提法、结论的把握,更要体现出分析、论述的特点,要在前期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着眼于发展大局、着眼于民生,结合本地的实际,实事求是,不夸张地反映情况,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做到分析判断准确到位,不空泛;提出建议切实可行,不空谈;不能只唱赞歌,歌舞升平,也不能只揭露矛盾和问题,不作评判挖根源,而是要紧跟时代发展和形势变化,着眼于如何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做到对老问题有新观点、新建议,对新问题更有新思路、新举措,切实促进工作改进,发挥好一个人大代表的作用。
     
                                                                       (珲春市人大信访办  金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