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州人大代表、汪清县鸡冠乡鸡冠村党支部书记 王义胜
上百公顷的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低矮的泥草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又窄又破的村道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过去一穷二白的鸡冠村变成了面貌一新的新农村。走进汪清县鸡冠乡鸡冠村,现代化新农村焕发出的勃勃生机随处可见,村民们收入多了、腰包鼓了、精气神儿足了的幸福笑脸随处可见,全村人团结一心、共同致富的干劲儿随处可见,老百姓们夸赞好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王义胜的赞许声随处可见。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68岁的汪清县鸡冠乡鸡冠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义胜,就是该村的“火车头”。40多年来,他孜孜不倦、无私奉献,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贴心带头人”,“村民好当家”。
带头植树 荒山变绿村民变富
鸡冠乡鸡冠村位于汪清县北部,是一个距县城38公里的偏僻行政村,也是鸡冠乡政府所在地。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王义胜就深刻认识到,鸡冠村如果固守传统方法种植粮食作物,不充分发挥土地的作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是一句空话。看着村周围的几座荒山,王义胜觉得这是鸡冠村的财富,如果能把它们变成“绿色银行”,那这荒山就成了百姓的“靠山”。
说干就干!1987年,王义胜带领全村百姓开始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7年。二十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全村累计投入资金120余万元,全村800多公顷的荒山都披上了绿装,人均拥有树木1300余株,成为延边州第一个“万亩人工林”村,总价值约2700万元,使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万亩人工林不仅形成了采栽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也壮大了集体经济。目前,该村拥有人工林面积10560亩,人均占有林地面积4.8亩,年可申请人工林抚育400余立方米,经济效益逐步实现。红松果林对外承包,集体可增加收入40万元,承包户承包期可收入近百万元。一项产业带动一方经济,每年的人工林采伐,村民可直接获得集材费、装运费每立方米近百元,并且随着林业的产出,村民年年都有固定收入,有效地带动了农民致富。
多措并举 村民富了村子变了
1998年,王义胜当选为鸡冠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身兼双职,他感到了责任重大,带领村民致富的使命感也更加强烈。虽然他已经将植树造林作为长期产业来抓,可村民没有致富项目,农民收入上不去,衣食住行得不到改善,生活水平无法提高。王义胜亲自带领村民到州内各产业发展先进地区学习先进种养技术,多方引导鼓励村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他的推动下,该村先后成立烟叶种植、柞蚕养殖、食用菌、养猪等协会。他还特别重视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培养,协调相关部门为鸡冠村培养大批经纪人,带动了全村各项产业的发展,全村人均收入由过去不足3200元提高到8300上,居全乡之首。村民富裕了,王义胜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山上的林木见效益后,他便把利润投入到村里的硬件改造上。拆除村民原来的泥草房,建起一幢幢整齐的瓦房;又窄又破的村道,被宽敞平坦的水泥路代替;过去“风天尘土扬,雨天遍地泥”的鸡冠村彻底改变了模样。为了让村民都享受到造林带来的收益,王义胜把所得利润又投入到村民的福利上,连续4年为村民投保意外险共计10多万元;从2003年开始,他还为村里的特困户、复员军人及7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年补助200-600元;多年为村民支付自来水费、有线电视费、水田用水费……村民孙喜友告诉记者说:“王义胜是我们致富的带头人,是他带领全村百姓过上了好日子!”跟着王义胜种树20多年,孙喜友一家的收入不断增加,如今他已在村中开了2个杂货店,年收入达8万元。
履职尽责 “好支书”当家不含糊
照顾贫困户、孤寡老人也是王义胜生活中的重要部分。2011年,听说盲人村民乔富花家房子岌岌可危,王义胜当即自己出钱,并组织支部成员捐款为她家盖上砖瓦房。2013年,他又担负起照顾84岁孤寡老人王立明的重担。让村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1993年,王义胜得到了乡政府颁发给他的个人特殊贡献奖金1万元。拿到奖金后,他首先想到的是村里贫困户,用奖金全部购买了大米、白面等生活用品送到贫困户家中。家人得知后,对他的举动“既不解又理解”,不解的是家里的困难他不顾,理解的是他就是这么个“热心肠”。然而,村民都知道,对他们“慷慨”的王义胜家里并不富裕,儿子因公出车祸至今躺在床上需人照顾,自己的身体也不好。
不仅如此,作为州人大代表,王义胜时时处处争当党和政府的联络员、群众意见的收集员、邻里纠纷的调解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忧,帮群众之所难,认真履行代表职责,时刻把“人民代表为人民、做好人民代言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身体力行。几十年来,他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积极建言献策,为群众代言,分别提出过《关于州政府应加大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建议》、《关于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实行集中供水的建议》、《关于亟待解决鸡冠乡百姓生活、生产用水问题的建议》、《关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建议》、《关于加快治理农村水土流失的建议》等建议。他为民办好事、办实事,连续5年为村民投入近10万元意外伤害保险;从2003年开始,他还为村里的特困户、复员军人及70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年补助200-600元;多年为村民代缴自来水费、有线电视费、水田用水费……
如今,早已超过退休年龄的王义胜依旧工作在田间地头、村民身边。多年来,王义胜被评为省、州、县优秀党员,国家和省特等劳动模范,被省委授予“全省立功铺路先锋”……面对众多荣誉,王义胜感慨地说:“荣誉也是动力,我只想把村里的青山绿树看管好,为子孙后代保护好这片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