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检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
2021-09-28 09:13:10

 

——2021年9月28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

州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州人大常委会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常委会组成以副主任陈彪为组长、州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部分委员为成员的执法检查组,于8月中旬深入珲春市、汪清县、延吉市等地,采取实地检查相关企业、听取县(市)政府汇报等方式,对我州贯彻实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同时,书面听取了州政府和州气象局等州直相关部门关于贯彻实施《条列》情况的汇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实施《条例》的基本情况

我州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初步探明可开发太阳能资源储量200万千瓦,年过境空中云水可降水量达5200毫米左右,可开发风能资源储量75万千瓦。总体来看,我州气候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较大。自2017年6月《条例》公布实施以来,我州的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收效良好。

(一)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我州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集中在太阳能、风能、空中云水资源等方面。太阳能主要应用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全州累计建成光伏发电项目17项,总装机容量为242.71兆瓦,共投入光伏发电项目资金18.73亿元,全州年上网电量约3.08亿千瓦时,比《条例》实施前增加了3.06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省标准煤31.2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116.16万吨。此外,太阳能路灯建设逐步推广,共建成太阳能路灯5.8万余盏,比《条例》颁布实施前增加3.7万余盏。空中云水资源开发能力不断提升。成立州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服务中心,形成州、县、乡镇三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建设人影作业点98个,作业人员180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条件、作业装备效能和作业能力显著增强。防雹保护面积20万公顷,作业规模全省第一位,增雨作业规模全省第二位。年增雨2亿立方米以上,为我州森林防火、抗旱减灾、改善空气质量、增加生产生活用水和生态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我州风能资源开发只有和龙龙源甄峰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49.5兆瓦,年发电量1.7亿千瓦时。

(二)气候资源监测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全州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气候监测设施建设,已建成由3部多普勒天气雷达、1部L波段天气雷达、235个气象自动站、12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7个GPS/MET、4套闪电定位仪组成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综合气象观测网,现有1个国家基准气候站、3个国家基本气象站和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开展了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日照、蒸发、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雷电、太阳辐射、冻土、酸雨、大气成分等共32种大气观测项目,结合卫星、雷达观测,实时收集相关监测数据,初步建起覆盖全州的立体化气象信息监测网络,实现了气象观测数据采集、存储、传输自动化,大大提升了气象要素监测能力,为天气预报预警、气候分析、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更加可靠、稳定的数据支持,对进一步强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城乡生态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气候可行性论证积极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是从源头保护气候资源,防止经济活动破坏气候资源的重要保证。州及县(市)政府基本能够对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规划和建设项目进行气候适宜性、风险性分析和评估,有效避免、减少重要设施遭受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确保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全州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比如延吉、珲春、和龙等县(市)机场迁建,图们市石岘浆纸木质素化工循环经济特色工业园区、敦化市化工产业园区、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化工园区,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等,均依法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气候环境对建设项目的影响和建设项目对气候环境的破环。

(四)气候资源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州及县(市)政府积极采纳业务主管部门对新建、改建、扩建(构)筑物规划设计的合理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城市热岛等不利影响,尽可能避免对城市气候资源造成破坏而导致的局部地区气象环境恶化。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改善能源结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避免和减轻大气污染物的滞留,缓解气候变化影响。采取生态保护措施,减少影响气候环境的污染物、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减缓气候变化,改善气候环境。合理利用热量资源,推广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重点开展大米、黑木耳等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工作。积极开展草原、湿地、农田、森林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人影作业,促进我州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开展针对大气成分、酸雨、雾霾、森林可燃物等方面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为做好环境气象业务服务,开展了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警指标研究,与环保部门联合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预警。为推动我州全域旅游发展,因地制宜开发利用雨雪景观、天然氧吧、避暑气候等气候资源,做好延边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优势分析和延边州主要旅游景区雷电灾害特征及防御研究,为全州10家3A级以上景区开展旅游气象服务,推动全州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全方位发展。开发了延边森林火险天气等级预报系统,及时发布防火期气象条件分析预测和森林火险预警信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缺乏统一规划。气候资源规划是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重要基础。但目前我州尚未开展气候资源普查、详查和精细化区划,气候资源底数不清,开发利用和保护没有统一规划,气候资源观测资料共享不及时,造成信息资源浪费。

(二)气候资源保护利用不够规范。虽然《条例》将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地方区域评估,但还没有完全步入正轨化、规范化。部分城乡规划、重点工程和重大产业项目,没有充分考虑与当地气候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存在局地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增加的风险。

(三)气候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我州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大量资源潜力尚未得到挖掘。成规模太阳能光伏发电仅有2个,其余多为分散式、小规模的应用分布式发电和太阳能光伏照明。光伏大棚、光伏水泵等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尚未实施,太阳能绿色建筑尚未推广。风电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空中云水资源开发不足,人工影响天气增加的降水量不到空中水资源总量的1%。

(四)体制机制仍然滞后。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多部门、多行业,个别部门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权力和义务还不明确,存在交叉管理、多头管理的现象。个别部门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在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到位。同时,部分县(市)在人、财、物投入上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三、几点建议

贯彻实施《条例》对延边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意义重大。

(一)加大《条例》的学习宣传力度。将《条例》的学习宣传纳入政府部门“八五”普法宣传和法律“六进”的重要内容,深入组织开展《条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提高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的认识。通过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世界环境日、法制宣传日等重要时点,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载体,积极开展《条例》宣传贯彻工作, 不断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覆盖面,营造贯彻实施《条例》的良好氛围。

(二)科学制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各级政府要将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认真做好气候资源的普查工作,及时开展对气候资源分布、变化及利用情况的调查,做好气候资源普查研究,摸清延边气候资源家底,组织编制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强化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气候资源,促进可再生气候资源科学高效利用,保障延边经济、能源、水资源和生态安全。特别要加强风能、太阳能观测和研究能力,实现国家、省级技术和产品的本地化应用。

(三)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保护优先、科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将气候资源监测、调查、评估、区划、气候可行性论证等工作,以及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服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全州统筹,统一推动落实。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将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不断完善多部门联合参与的决策协调机制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行动机制,努力形成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强大合力。进一步落实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将气象部门列入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对城乡规划、重点建设工程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重要设施遭受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或对城市气候资源造成破坏而导致的局部地区气象环境恶化。

(四)提升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科学、有序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积极抓好光伏发电、风能、空中云水资源等重点项目建设。面向绿色低碳发展需求,充分挖掘我州特色气候资源,开展气候品质评价和认证服务,推进“国家级气象公园”“气候宜居城市”“天然氧吧”“气候好产品”等气候品牌建设,提升我州气候资源综合影响力,带动我州生态旅游、绿色康养等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利用气候资源服务“三农”工作水平,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温室、大棚等农业设施,合理开发利用热量资源,提升“直通式”“精准化”气象服务覆盖率。持续推进特色产业气象服务技术研究,建立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促进我州高效生态农业发展。

(五)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对重点行业领域的影响评估。重点开展保障粮食安全、农作物品种布局和选育、水资源、生态环境、冰雪旅游等方向的定量化、动态化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探索发布风险预测、预估和预警产品。依托省级建立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气象预报预警系统和气候承载力监测分析评价和风险预警系统,开展草原、湿地、农田、森林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气象影响评估和服务保障。结合气候适应型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开展城市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提升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能力,促进我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