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延边州室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情况的报告(书面)
2024-11-29 16:30:10

——2024年11月29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

州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将全州室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州室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基本情况

多年来,在国家和省各级体育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大力推动全州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全州室内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实现了城乡全民健身设施全覆盖。根据普查报告,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州8个县市共有23个街道、169个社区,66个乡镇、1051个行政村,已实现室外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其中,全州已建成各类体育场地设施达5557个(室外运动场地5005个),体育场地面积达到614.24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36平方米,提前超过国家“十四五”规划人均2.6平方米的任务目标。共配建第一代室外健身路径1722套、多功能运动场45个、笼式足球场84个、健身广场593个、体育公园4个、轮滑场6个、健身步道18条、小型多功能健身中心14个、人工制冷和可移动自然冰场15个、公共体育场馆智能场馆改建升级9个、配备第二代智能健身路径45套,目前全州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2%,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97名,各县(市)均配有国民体质监测站,“15分钟健身圈”已基本形成。

二、主要做法

(一)高度重视,政策先导、规划先行,将推动全州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内容。长期以来,州政府将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好推进落实。定期听取体育部门工作汇报,每五年出台《延边州全民健身计划(五年规划)》。州及县(市)政府将全民健身、室内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等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21年,围绕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和《省委办省政府办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深入调研论证,审议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州的实施方案》。2022年,审议印发了《延边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通过政策先导,将促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州级功能优化、提档升级,县(市)级达标建设、突出特色,乡镇(街道)级公平均等、便捷普惠,社区(村)级配套完善、实用适用,作为重要内容,深化落实。

(二)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着力建设全州室外公共体育设施。多年来,全州室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受地方财力所限,本级投入资金有限。为加快室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全力争取、积极筹措,全州室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为,争取国家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国家和省体育局部门彩票公益金,以及州本级的体育彩票公益金。近三年,累计争取到位国家和省里项目、资金达6900余万元。仅2022年,就争取到位资金3900余万元。其中,2022年抓住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的契机,突出延边“足球之乡”特点,以足球为主元素,体现儿童主体、覆盖全人群的智能、主动健康体育公园概念,高标准建成州庆70周年重点工程——延吉阿里郎足球公园。项目总投资5275万元,顶格争取到位中央预算内资金2000万元。项目占地14.9万平方米,建设儿童游乐、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和竞技运动四个区域,足球场8个,篮球、网球场各1个,毽球场2个,乒乓球台10个,配建娱乐设施、智能体育健身器材150余套,环行健身步道2000多延长米。项目建成后,深受群众喜欢,对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推动延边足球城市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聚焦室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主方向,争取上级支持,先后建成了一批符合群众基本锻炼和健身的小型体育公园、多功能运动场、笼式足球场、健身步道、室内健身器材、一代健身路径、二代智能健身路径等公共体育设施项目。抓住国家倡导智慧体育的契机,争取上级资金及州本级体彩公益金投入,连续两年在全州范围内配建二代室外智能健身路径35套。通过项目、资金引导,调动县(市)政府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结合实际,加快基层室内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三)紧盯器材设施配建关键环节,理顺资产管护职责、机制,强化全州室外公共体育设施运维。认真贯彻落实《吉林省全民健身器材配备使用管理办法》,结合全民健身设施器材群众使用频度高,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等因素并存的实际,严格落实室外公共体育设施资产管护、运维责任。凡争取上级支持项目或州本级为基层配建的室外公共体育设施,建成后,由州及所属县(市)联合进行验收。验收合格,第一时间依规完成州、县(市)和使用(受赠)单位的资产移交。移交后,室外公共体育设施资产归属于使用(受赠)单位,由其负责日常巡护、检修,从而杜绝建、管、护脱节问题,确保了安全、持续运行。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场地设施规划落地难。受土地报批供给、城市新区建设等因素的制约,部分体育设施用地得不到落实,“体育中心、体育馆”“全民健身场所”未能严格按照规划落地。二是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供给不足。全民健身设施供给与群众“爆发式”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相比,还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利用不充分等矛盾。健身设施属消耗品,部分设施使用频率大,加大了维护难度。三是使用管理存在隐患。对于部分超出质保期年限的健身器材维护不及时,健身场地缺少必要的操作提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易产生运动伤,引发伤人事故。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县(市)对于州本级彩票公益金拨付率比较低,基层单位设施维护难度较大,现有的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制约了我州全民健身事业的长足发展。

四、近期具体措施

2023年,州人大常委会对我州室外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相关部门积极思考,立足现有积极回应,并实施具体举措。一是在城市建设和规划过程中,针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项目进行提前修改和调整‌,鼓励公众参与场地设施的建设和规划过程,通过公众反馈来优化设计和规划‌,确保场馆设施能严格按照规划落地。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建体育健身设施,推动机关、学校和部分国有企业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2024年全州中小学利用课余时间向社会开放校园足球场45个,并将逐年增加。三是落实‌州、县(市)体育政部门定期对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督导管理单位进行修复老化设备,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指导使用单位制定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固设施、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宣传安全知识,提高使用群体的安全意识。四是进一步提高县(市)对州本级彩票公益金拨付率的同时争取国家、省体育部门对县(市)场地设施建设的支持,确保建设资金筹集工作。2024年全州共争取国家、省体育部门全民健身场地建设项目资金700余万元,完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项目67项。

五、下一步工作任务及重点方向

(一)主要任务

建立与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格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绿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健身公园、社区健身广场以及足球、冰雪运动等场地设施建设,与住宅、商业、文化、娱乐等商业综合体建设项目的开发和改造相结合,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地下空间、废旧厂房等空间资源,改建体育场地设施。到2025年,全州体育器材设施城乡覆盖率达到100%,新建9个以上智能健身馆、80个以上第二代健身路径、5个以上健身广场、2个以上体育公园、10条以上健身步道、20个以上笼式足球场、8个以上轮滑场、15个以上人工制冷和可移动自然冰场。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方向

1.科学规划,统筹建设。将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中,加强统筹,协调发展;借鉴延吉市的“绿美延吉”行动典型案例,把城市“边角地”开发成运动场地,盘活城市空闲土地,建设便捷的体育空间;将健身场地设施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推进体育公园建设。

2.加大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运营。各级政府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财政资金对全民健身经费的投入力度,划分场馆设施维护专项资金。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推动落实财税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级力量,筹集各种资金、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

3.加强日常管理与维护。建立多渠道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机制,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维修资金的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受赠单位须开展经常性检查、巡查,如发现设施老化、器材损坏等情况应及时处理并维修;做好已建全民健身设施和场馆的使用、管理与维护工作,确保设施的安全、美观、耐用。切实提高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保障场馆设施质量和服务水平。

4.加大建设力度,拓宽全民健身空间。加大基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争取实现“10分钟健身圈”便民体育设施全覆盖,打造便民、利民、惠民的“健身圈”,让人民群众能够就近健身,随时健身。推进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盘活已有资源,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疏解腾退空间、老旧厂房等“金角银边”建设嵌入式体育设施,让人民群众的健身空间得以拓展,满足越来越多群众的健身需求。